夏季警惕高温杀手---热射病


近期我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一位热射病患者,该患者中年男性,55岁,即往有“精神病”病史10余年,长期口服“氯氮平”治疗;发病当天室外温度约40度,该患者未采取任何防晒措施在户外工作,约2小时左右出现头晕、心慌、恶心等症状,在树荫下休息片刻后继续劳动,期间突然出现昏迷、抽搐症状,当时全身灼热,无汗,四肢强直性抽搐,继而反复多次喷射性呕吐、呕吐物为大量咖啡色胃内容物,未行治疗,急由“120”接入本院,途中测体温40℃,给予吸氧、监护、建立静脉通路、镇静止抽、物理降温等治疗,抽搐持续不缓解,入院急查头颅CT排除急性脑血管疾病,结合发病特点随以“热射病”收入急诊重症医学科。根据《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》提出的“十早一禁”治疗原则:早降温、早扩容、早血液净化、早镇静、早气管插管、早补凝抗凝、早抗炎、早肠内营养、早脱水、早免疫调理;在凝血功能紊乱期禁止手术。入科后积极给予大量冰生理盐水输注、冰帽冰毯应用物理降温、大量输液扩容纠酸、多种药物联合控制抽搐、保护重要脏器、机械通气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,经过数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,患者转危为安。
热射病即重症中暑,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,超过40°C,伴有皮肤灼热、意识障碍(如谵妄、惊厥、昏迷)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。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。该病死亡率非常高,有文献报道可达40% 至 50% ,对于老年人,死亡率甚至达到70% 左右。
由于该病发病有明确季节性,而且发病特点较为特殊,临床容易诊断,但如何防范需要大家注意;首先并非所有人都同等面临热射病的风险,特定群体需要格外小心:
1.特殊人群:如老年人、婴幼儿、孕产妇、卧床需要他人照顾的人群等;
2.慢性疾病患者: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精神分裂症、帕金森病、少汗症、严重皮肤疾病等;3.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药物者:如抗胆碱类药物、抗组胺类药物、抗精神病类药物、β受体阻滞剂、利尿剂;
4.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:如环卫工人、交警、建筑工人、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;
5.超重或低体重者:身体质量指数(BMI)>25 或<18.5。
6.防暑意识不足:如因节俭选择不开空调、泡温泉或蒸桑拿时间过久等;
环境因素也是导致热射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:
1.居住环境:高温(湿)、通风不足或条件差;
2.强烈的太阳辐射:连续数日高温天气、突然升温≥ 5~10 ℃等。
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。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(高湿)及不通风的环境、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、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、避免脱水的发生,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。
在此提醒大家对于确诊热射病或疑似患者,在现场处理后应尽快组织转运至就近有救治经验的医院,以获得更高级别的救治。常见的转运后送指征:
(1)缺乏必要的救治条件 ;
(2)训练中出现昏迷,即使很快清醒也要立即送医院诊治;
(3)对于热损伤症状比较严重,经过现场处置无法及时缓解,或发生热痉挛肌肉抽搐伴疼痛、意识不清、体温持续居高不下者,须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并及时送院检查救治;
(4)当患者已初步判定为热射病,经现场 救治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。
泌阳县人民医院急救电话
0396--7916120
供 稿:急诊重症医学科
编 辑:宣传科
(网络图片,若侵权,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