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年龄的"心"希望——起搏器植入术为高龄患者重启生命律动


五一劳动节期间,泌阳县人民医院冠心病重症团队与省级专家协作,成功为两名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心脏起搏器植入术,其中一位91岁高龄老人术后恢复良好。这场跨越年龄的生命守护战,不仅展现了现代医学的突破性进展,更让大众重新认识了心脏起搏器这项"救命技术"。
正常心脏犹如精密的电路系统,通过规律的电信号指挥心肌收缩。当"电路老化"导致心动过缓(每分钟心跳<50次)时,患者会出现头晕、乏力甚至晕厥,严重时可能引发心脏骤停。此次接受手术的两位患者均存在持续性心动过缓,91岁阿姨反复住院治疗,口服药物治疗效果差。
哪些人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?
起搏器植入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心脏病患者,其核心适应症为心脏电信号传导系统异常,具体包括:
1.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:心脏天然起搏点(窦房结)功能衰退,导致心率过慢或长时间停搏。
2.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:心房到心室的电信号传递中断,可能引发晕厥甚至猝死。
3. 心脏手术后传导损伤: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严重心动过缓。
4.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(CRT):用于心力衰竭患者,通过协调左右心室收缩改善心功能。
5. 长QT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:预防致命性室速或室颤。
如何在心脏安装"智能节拍器”?
现代起搏器植入术通过锁骨下3-5cm切口,将电极导线经血管送入心脏,连接仅重20-30克的脉冲发生器。这台"智能节拍器"能24小时监测心电活动,在心脏偷停时立即发放电脉冲,就像为心脏配备专属"急救员"。手术全程局部麻醉,患者清醒状态下2小时即可完成,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动。起搏器锂电池寿命达8-12年,更换手术简便安全。

术前评估:采用心脏超声、动态心电图等多维度检查,精确计算手术风险。
术中监护:运用三维标测技术避开关键部位,将创伤降至最低。
术后管理: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,配合抗凝治疗预防并发症。

术后注意事项:
起搏器植入术后需科学护理,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;
1. 伤口护理:保持切口干燥,术后1周内避免沾水,定期换药。
2. 活动限制:术后1个月内避免术侧手臂高举、提重物或剧烈运动。
3. 电磁干扰防护:远离强磁场环境(如核磁共振检查需提前告知医生),接打电话时使用对侧耳朵。
4. 定期随访:术后1、3、6个月需复查,此后每年1次程控检测,优化起搏参数。
5. 自我监测:若出现头晕、心悸、切口红肿或设备部位皮肤发热,需立即就医。
专家提醒:定期体检关注心电图变化,对于确诊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,当出现持续头晕、不明原因摔倒、运动耐力骤降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时,应及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。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不仅能预防猝死风险,更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。目前已纳入医保报销范围,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。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,心脏起搏器技术正为越来越多患者筑起生命防线。泌阳县人民医院已常态化开展起搏器植入术,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家门口的优质诊疗服务。咨询电话:0396-7916556
泌阳县人民医院急救电话
0396--7916120
供 稿:冠心病重症科
编 辑:宣传科
(网络图片,若侵权,请联系删除)